小学
学科融合,让劳动教育润心无声
作者: 编辑: 审核:顾黎冰 发布时间:2021-12-03
学科融合,让劳动教育润心无声
——“秋天里的实践者”三年级数学组学科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而“有用人才”、“时代新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备劳动的素质,能够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广大青少年儿童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劳动活动,充分合理地利用“伦耕园”,让孩子们走出教室,踏进伦耕园,抬头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也体会劳动带来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一、借助数学文化,理解劳动的意义
在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同时,我们也可以走进教材,借助数学文化,给学生创造劳动机会,引导孩子在劳动的同时,进一步感知学科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将数学知识与劳动知识相结合,从具体的实践中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活动一:看一看,想一想:不同农作物的收割方式是否一样?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我们可以带着孩子们走进伦耕园,去看看农作物是怎样收割的。引导孩子们讨论交流农作物的收割季节、一年的丰收次数、以及收割的方式是怎样的,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数学中列表的方法,记录农作物收割的方式,并根据结果进行分类对比,从而分析农作物收割方式不同的原因。
二、利用劳动之美,感悟数学美的价值
在劳动教育中,孩子们容易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因此我们可以把数学中的重难点知识融入劳动,将数学的抽象美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劳动中并取得成就。
活动二:量一量,算一算:我们班级的土地周长是多少?
我们每个班级在伦耕园都有一块专属的土地,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量一量土地的周长是多少,并记录数据。
在量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知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边的特点。在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和几何直观。本次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体会日常生活中的周长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劳动素质,还能发展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将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
活动三:估一估,称一称:我们收获的果实的质量是多少?
在学生学习质量单位“千克与克”时,可以带领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认识并感知质量单位。日常生活中,有些地区还习惯用市制单位“斤”和“两”表示物品的轻重,让孩子在实践中感知克、千克、斤、两之间的数量关系。
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实施劳动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而且还能将书本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感知课堂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我们的孩子走出教室、走出课本,告诉孩子们,劳动是快乐的,数学是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