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
聚焦课程开发,展望STEM未来教育
作者: 编辑: 审核:吴冬华 发布时间:2020-07-09
为进一步推进学校STEM教育,2020年6月23日,科技组进行了“《STEM+课程的系统解读——基于本土化实践的探索》读书分享会活动。
本书是基于上海地区“STEM+课程”的实践和探索,对STEM+课程进行系统解读和研究,书中不仅对“STEM+课程”提出方法论指导,还提供大量来自第一线鲜活的案例,对“STEM+课程”本土化教育具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和示范作用,非常值得正在从事和准备对“STEM+课程”进行研究的广大教研人员和教学工作者一读。
通过教研组统一购买,教师人手一册进行深入阅读,旨在拓深教师STEM教育的理念,并对学校的STEM教育实践和推进,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最是书香能致远”。通过读书会活动,让STEM课题组成员畅谈读书感受,展示读书成果,交流教育方法。让我们一起听听大家的干货分享吧。
李斯钰老师:实际上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核心是发展一个最基本、基础的知识结构,在这个基础上,他的抽象思维能力、罗辑思维能力、实证能力、独立自主思考能力,独立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上得到发展。所以我觉得STEM教育或者创客教育,不能只在表面上把多个学科的东西加进来,而一定是在设计教育的过程中,有一个知识内化、外化、转化的过程。
李胜老师:融合的不仅是知识层面,更有社会成面和人本层面。注重知识的社会功能,就是基于学习者的需求,以第三次工业革命为代表的知识经济社会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为核心整合多学科知识,然后以项目设计与实施为载体,将学术性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可解决实际问题的生活性知识。
郁海桃老师:STEM+教学不是简单地将科学与工程组合起来,而是把学生学到的多学科零碎的知识与机械过程转变成一个探究世界相互联系的不同侧边的过程。四门学科以整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概念和技能,并运用技能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
吉浩老师:我认为跨学科课程整合就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打破学科界限,把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有机地融合,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组织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的一种课程组织方式和课程设计理论。
魏星老师:课程的知识属性、社会属性与人本属性的不同侧面,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没有绝对的优劣,各有适合的领城与对象,在跨学科整合实践中,应该多种取向配合使用。
罗德清老师:是基于解决实际问题,以活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而开展的跨学科知识、技能应用实践的课堂体验。强调对问题、项目的探索,培养学生向真实的生活情境迁移,主张将技术作为工具,融入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应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沈怡桑老师:课程整合方式强调社会实践活动及社会问是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强调多学科知识融合到真实的社会性项目中,在项目活动中寻找各学科知识的整合点。因此,项目的过程分析、活动设计等社会分析是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