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
当《海滨小城》邂逅《寒号鸟》——记二三年级一课三磨学科活动
作者: 编辑: 审核:顾黎冰 发布时间:2021-11-28
“我的家乡在广东,是一座海滨小城。人们走到街道的尽头,就可以看见浩瀚的大海。天是蓝的,海也是蓝的……”伴随着优美的文字,我们走进了邱老师执教的 海滨小城 这节课堂。第一节课课文伊始,邱老师出示课题,教写“滨”字。再让孩子说说海滨城市怎么样,学生在自由朗读课文中思考课文写了海滨小城哪些地方的景象。邱老师在检查字词中又巧设环节让孩子在选择时明白可以通过观察偏旁区分用词。在梳理课文中让孩子知道课文写了“海滨小城”的海上 海滩 庭院 街道 和公园的美景,学生自由读课文后说说文中哪些景物是你见过的?哪些是没有见过的?教学中尽显层次分明,领着学生一次次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课堂学习中训练了整体思维。并把描写最美景物明信片的句子摘抄在明信片上,这就构造了本次课堂的亮点:一张张风景如画的明信片上,让人赏心悦目,再嵌入孩子们感受到的最美文字,让我们更加体会到了海滨城市那一无可复制的独一的美。
第二节课伊始,倪老师由句子“每到冬天来临,有一种动物总会在大山的夜里,不停地叫:哆啰啰,哆啰啰。这是谁在叫?”引出课题——寒号鸟,指导读好“号”这个多音字。然后由句子“寒号鸟重复着哀叫:哆啰啰,哆啰啰。”理解“哀”字,先是让孩子猜猜怎么叫,从字理上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习感悟课文做好了铺垫,从而让我们认识了本节课的主人公:寒号鸟和喜鹊。接着倪老师让孩子们找出四次“有”:有一堵石崖,有一道缝,有一棵大杨树,有一条河,这样一来,孩子就知道了寒号鸟生活的环境,也加深了学生对“堵”“缝”的理解。在梳理文章时,倪老师让孩子大声朗读课文,用横线划出课文中描写季节变化的词句,还给这些句子送上了含有季节的名字,这也为下文分读对比喜鹊和寒号鸟的细节做好铺垫。本课高潮部分是让学生自由寻找,自由讨论寒号鸟的懒惰之处与喜鹊的勤劳之处。抓住喜鹊的动作“东寻西找”、“衔”等词语,图片出示喜鹊作窝的材料,进行“喜鹊东寻西找,衔来什么东西作窝”的语句训练,操作性强,环环相扣,课堂反响很好。
本文留白较多,供学生思维训练的空间也很大,他们更需要有一个细细品位、静静思索的“场”。如倪老师在指导孩子读完“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这句话时,让孩子们想象,这个时候寒号鸟心里会想什么?寒号鸟不听喜鹊的劝说,喜鹊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如果那个寒冷的夜晚寒号鸟没有被冻死,他会说什么,又会做什么?从寒号鸟的和喜鹊的不同命运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交流后,感慨较多,在多元理解中,进一步深化了主题。